拉林铁路是西藏建成的第一条电气化铁路。此前,在国内外尚无同等海拔条件下,建成电气化铁路的成功先例。在曲折中不断前行,在探索中总结盘点,中国中铁的建设者们为高原电气化铁路的破冰试水贡献了智慧,收获了经验。中铁电气化局施工人员进行接触网作业 首先是设计先行,科学选线。中铁二院负责拉林铁路全线的勘察设计,更是全过程主持完成从预可研、可研、初步设计到施工图设计全过程的勘察设计工作。何娘者表示,“科学的选线是工作的前提”,优选线路,没有捷径可走,需要不辞辛劳,深入实地,把川藏线的山山水水装入自己的脑海中,才有可能在设计中找到突破艰难险阻的“金钥匙”。中铁二院设计团队探索性地采用“空、天、地”一体化综合勘察技术,查明了沿线灾害类型、分布情况及对铁路工程的影响,对千米级危岩落石、高位泥石流、雅鲁藏布江河谷风积沙等国内罕见不良地质,采取合理可行的工程措施,有效降低了工程风险。目前,中铁二院参与完成的“山区铁路减灾选线理论、方法与技术”获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科技进步特等奖、“复杂环境铁路智慧选线系统研究”获中国中铁科技成果一等奖。其次是创新工艺,积累经验。拉林铁路沿线地质、气候条件特殊,很多问题是平原地区不可想象的。施工过程中,中国中铁的建设者们成功解决了高地温、软岩大变形、强岩爆、高压富水冰碛层、高原风积沙等特殊不良地质问题,先后攻克了高海拔长大隧道通风、防灾救援、机械化配套、寒区隧道抗冻等关键技术难题。拉林铁路全线隧道47座,总长216公里,其中10公里以上的特长隧道6座。桑珠岭、达嘎拉、岗木拉山等隧道存在高地温,其中桑珠岭隧道作业面高温岩石高达摄氏89.3度,已经超过高原水的沸点,为国内外罕见,给施工带来极大难题。中铁二院拉林铁路配合施工项目部总工程师张维说,“针对高地温,我们借鉴果园洒水喷雾的方式,在洞内每隔20米设置一处喷射装置,靠近掌子面地段加密安装,同时创新制作‘隔热’混凝土,在喷射混凝土时添加0.03%高效引气剂,使混凝土内部形成分布均匀且不连续的封闭球形气泡,用于隔绝高温围岩”,张维说,“此外,通过生产冰块、局部增设空调、加强通风等措施,为高温下顺利施工积累了丰富经验。”拉林铁路沿线空气稀薄、雷暴频发、隧道较多、地层不稳,给电力接触网建设带来了巨大挑战。“这也是青藏铁路使用内燃机车的重要原因。”马林介绍说,在施工过程中,中铁电气化局进行了系列工艺调整,比如在西南交大反复进行试验后,根据高海拔条件对线路空气绝缘系数进行修正,把绝缘间隙从平原地区的300毫米调整到435毫米(海拔3500米);比如将平原地区常用的混凝土支柱更换为钢支柱,在提高防风抗震等级的同时,降低运输重量,减小维护难度等。再次是优化管理,减少人工。高原上氧气稀薄,空手行走相当于平原地区负重奔跑。这对施工速度影响十分明显。为此,中铁电气化局施工人员总结经验,提出了“机械化施工替换人工”的基本原则,并将其细化为“三绝不”施工管理理念,即能在预配车间完成的工作,绝不放在施工现场;能使用机械作业的工作,绝不采用人工作业;能在地面完成的作业,绝不高空作业完成。比如,电气化局在山南设置了占地2000多平米生产资源配置中心,由数控机床加工后,统一面向各个现场配送接触网腕臂、吊弦等成品,既降低人力又提高了加工精度。星空下的拉林铁路米林220kV牵引变电所,夜空下的牵引变电所与满天繁星融为一体。牵引变电所为铁路提供电力供应,被誉为电气化铁路的“心脏”。拉林铁路全线11座牵引变电所均采用无人值守系统,变电所内装有智能化摄像头,24小时全自动的巡检牵引变电所内仪表设备,自动读取仪表数值,并对数值进行智能化判断分析,一旦数值异常,无人值守系统便会自动发出警告,向监控人员预警。远在两千公里之外西宁的工作人员,动动手指,便可实现对变电所内设备的控制。最后是合理施工,注重环保。高原地区生态脆弱,拉林铁路从设计阶段就十分重视环保问题。比如设计期间就提出风景名胜区及自然保护区内敏感水体桥面雨水收集、高寒污水处理等有针对性的措施要求;比如首次提出太阳能灌溉远程控制系统,通过太阳能远程控制盒以及精细灌溉的方式实现无外加动力,无需人工控制管理的生态恢复系统自我养护;比如中铁建工在林芝站施工现场设置污水沉淀池,施工人员现场污水、废水进行分级沉淀后再进行排放,避免水资源污染;中铁五局在桑珠岭隧道2号横洞工地施工过程中注重对野生动物的保护,给所在地生活栖息的2000多只藏猕猴提供了一个安全、安静、快乐的家。通过一系列合理的施工组织安排和科学的技术创新,中国中铁的建设者们按期优质高效地完成了各项施工任务。中国中铁党委书记、董事长陈云表示,经过十多年的摸索,中国中铁已经初步构建起了高海拔复杂地形条件下电气化铁路设计施工的成套解决方案,为类似铁路积累了丰富经验。 ☆ END ☆